為什麼遇到節日要提前一天拜亡者?

為什麼遇到節日要提前一天拜亡者?
依照目前多數地區慣用的喪俗,處理完喪事之後會在家中安置簡易靈位,這個靈位安奉一年之後再擇日進行合爐儀式。
為人子女在這一年當中除了早晚奉香祭拜,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還必須早晚供飯菜祭祀以表孝道。然而這一年當中必然會遇上大的節氣,比如除夕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等,因此禮儀人員會慎重交代「遇到這些重大節氣必須提前一天祭拜」。
 
善意提醒卻讓家屬產生了疑惑:
「為什麼一定要提前一天拜?」
「提前幾天或延後真的不行嗎?」
「忘了拜會不會怎麼樣?
其實台灣有許多喪俗是適合農業社會的生活型態而設立的,時至今日是否完全適用那就見仁見智了。
 
首先來談安靈在家這件事情。
農業社會居住環境幾乎都是親戚群聚型態,建築物多數是三合院,工作地點也很單純,除了少部分到外地工作之外,多數人還是以務農維生,離家不遠,因此要進行祭拜很容易。
換成現代那就無奈了,不談工作地點散居各處,連工作性質也與往日大不相同。再者住所多數為公寓大樓,一間房子最大了不起四房一廳,小的可能只有一房一廳,想盡孝道弄個祖先牌位來奉祀都難,更遑論逢年過節,那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!
 
明明現實環境不許可,偏偏「遇到重大節氣必須提前一天祭拜」這件事情又被誇大的很嚴重,好像只要沒照著做就會天崩地裂一樣。
我來話說從頭,瞭解緣起之後到底要不要拜,或者要不要準時拜就讓大家自己決定了。
 
台灣俗諺說:「長工望落雨,乞食望普渡」,在普遍「均窮」的時代平日當然是粗茶淡飯,想吃好料的就要等,等什麼呢?當然是等重大節日拜拜啊!可是一年能有幾次重大節日,囝仔每天吃蕃薯麋吃的怕了,想吵不敢吵;大人何嘗不想滋潤一下腸胃,於是就藉由拜祖先的名義,理所當然的吃頓好料的。
可是萬一家中有人過世,這就麻煩了,原本初一、十五就要拜祖先,這個時間點不能變,但是死者也要拜啊,這該如何處理?
 
「孝道」這個詞這時候最好用,因為祖先比較大,所以祭拜祖先的祭品不能改變,但是不一定有能力再多準備一份祭品拜亡者,於是就有兩種變通方式:
1,把祭拜祖先的祭品預留一小部分祭拜亡者。
2,祭拜祖先時一起「呼請」亡者用餐。
 
平時初一、十五的祭拜讓你呼嚨過去了,但是除夕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這些節日怎麼辦?
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以前父母親健在時這些重大節日或許都是父母親負責祭拜,如今父母親不在了,輪到身為兒子的你來處理,當然心酸落淚。
可是重大節日當天還是必須祭祀神明、祖先,還必須準備應景食品,哪能有時間再關照亡者?於是聰明的台灣人就想出這一招:「提前一天祭拜亡者」,既不失禮數,又能兼顧孝道。
因為昔日農村準備祭品可不是上超市購買,而是自行準備所有食材,所以當然是節日的前一兩天就開始籌備了,既然已經準備了祭品,那就讓亡者先試吃吧!
時空背景回到現在,話說娘走了,你也照著習俗在家裡安置靈位,可是公司要外派你去大陸,你說去不去啊?不去工作沒了,要去的話娘親跟祖先就要挨餓⋯⋯!
這時候咱只好再用一句俗語來安慰自己:「顧生毋顧死」,怎樣?心情有沒有好一點了?
 
以前的寶塔無論公家或私人的都只是提供置放骨灰罈的位置;後來出生率降低了、居住環境變了、工作型態也不一樣了,於是商機就出現了,寶塔開始提供臨時牌位與祖先牌位的安置服務。
你說把爹娘跟祖先的牌位送到寶塔去安奉感覺很不孝ㄟ!
 
但是不妨再反問自己,牌位放在家裡有早晚上香嗎?初一、十五、重大節日有按時祭拜嗎?
俗話說:「在生毋祭嚨喉,死了才拜棺材頭」,意喻著及時盡孝的重要,假如父母在世你已經克盡本份,其餘的習俗瑣事倒不必掛在心上,畢竟孝順與否只有自己知道,無須盲從做給別人看。
 
未提供相片說明。
 
文章來源:易春秋
 
 

分享出去: